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团队 > 正文

纳米限域催化科研团队

2021年11月03日 11:35 1 栏目类别:研究团队

包信和,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发,在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催化剂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并成功实践,为催化过程和催化剂设计走向“精准”建立了理论基础,引领和推动了催化学科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形成了重要影响。

潘秀莲,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致力于能源转化过程中的催化作用基础研究,与第一完成人共同提出碳纳米管孔道限域催化及双功能限域催化体系,实现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过程。

傅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催化与表面科学研究,发展原位动态表界面表征新技术,研究并理解多相催化中的界面催化和限域催化效应,提出界面限域催化和两维限域催化效应。

邓德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等小分子低温催化转化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立足国家需要 耕耘二十载 把冷板凳焐热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团队侧记

 

现代化工中,大多数产品生产都与催化过程息息相关。催化普遍存在,人类也一直在探索催化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活性中心的构建原理及其催化机理。长久以来,催化过程被视为黑匣子,揭示这个黑匣子将会大大促进资源优化利用和高效、低排放催化剂的创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带领团队在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耕耘20余载,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等新概念。1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连化物所“纳米限域催化”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纳米限域催化”是催化体系中一种本征力的存在,阻抗了体系某种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催化活性得以保持以及催化过程可以循环往复。催化的限域特性不仅表现为一种现象,而且抽象成为体系的一种状态。

在纳米催化这条研究道路上,团队已经坐了20多年的冷板凳,坚持了20多年。但团队始终相信,科学研究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途遥远。只要坚持,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包信和说。

3DC2A

(一)从任务到任务 坚持不懈的动力始于爱国

大连化物所的前身是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成立于百废待兴的1949年。急国家之所急,不断发展的研究所承接了国家众多等米下锅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工业基础薄弱,研究所以石油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日夜攻关,开发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技术;抗美援朝战场上急需炸药,研究所勇挑重担,研制出七碳馏分脱氢环化制甲苯催化剂;原子能工业上马前夕,研究所着手重水分离研究;为解决浓缩铀分析的瓶颈,研究所研制出含氟腐蚀性气体气相色谱分析仪;航天事业起飞之际,研制出肼分解催化剂,成功应用于卫星、导弹姿态控制中;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内急需化肥,研究所研制出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的三种催化剂……多年来,不计其数的硬仗让研究所形成了任务带学科的发展特色。

大连化物所第六任所长张存浩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我有自己的科技梦想,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是多有抵牾,当很多科学家面对志向未遂而心生遗憾时,我的梦想在国家宏伟的科技规划里非常渺小。我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逐步提升。1994年,中国科学院希望引进一批国际高层次人才,引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1995年,得知这个消息后,远在德国的包信和响应国家的召唤,来到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扬起了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风帆。

国家对科研的政策支持,让刚过而立之年的包信和充满斗志。包信和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大量依赖进口石油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因此,他瞄准了煤、天然气等非石油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能源小分子转化生产液体燃料和必需化学品领域。

他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的归国科研人员,国内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已大大改善,研究就是要瞄准催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解密催化黑匣子,做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包信和说。

与其共事20多年的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韩秀文评价说:包信和是一位杰出的催化化学科学家,同时也是位战略科学家。

以包信和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精神,影响着整个所、整个实验室的学术氛围,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团队在世界一流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奋进,研究方向和课题逐步从任务向任务转变。

(二)从现象到理论明察秋毫的眼力源于积累

能源小分子的转化离不开催化剂。活性金属,如铁、钴、镍等都是常用的金属催化剂,但活性金属特别是纳米催化剂在实际反应过程中往往面临活性物种化学价态难以控制、催化性能难以调控等难题。


2006年,在将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填充到碳纳米管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碳纳米管不但能限制纳米粒子的尺寸,而且管内三氧化二铁的还原温度随着管径减小而降低,同时低于直接附着在管外的纳米粒子,更重要的是,管腔还能稳定配位不饱和的还原态金属物种。因此导致碳纳米管内外的纳米粒子活性有较大的差别。这一现象引起了包信和的关注。

通过周密的实验设计和大量的研究发现,卷曲导致原本对称分配在碳纳米管两侧的电子云由管内向管外偏移,让原本惰性碳层的电子结构发生畸变,从而在管内外形成电势差,促进了管内纳米粒子的还原从而形成配位不饱和的金属活性中心。

一次实验现象转瞬即逝,但包信和能够敏锐地抓住一个或几个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探索其科学本质,这是源于科学家的敏锐直觉和长期积累,也得益于该团队严格执行实验记录规范制度。实验过程中,要求真实准确记录实验目的、实验条件、所用试剂、实验现象、表征和反应结果等信息,保证每个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

2F99A

2007年,在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制乙醇等碳二含氧化合物的实验中,该团队发现,碳纳米管内铑锰催化剂的活性比管外更佳,表现出更好的性能。这就像过于狭小的空间让人紧张不安一样,空间限制也让其内的金属催化剂活泼起来。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潘秀莲说。

碳纳米管独特的纳米级管腔结构及其电子限域环境,导致管内物质性质改变,甚至诱导管内物质产生新的特性。基于此,包信和提出了碳纳米管限域的概念。

团队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除碳纳米管外,金属氧化物界面也能稳定配位不饱和的活性中心。团队研制出高效、稳定的铂铁催化剂,利用界面维持住配位不饱和的活性状态,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氢气中微量一氧化碳的完全去除,解决了氢氧燃料电池原料氢气中微量一氧化碳造成燃料电池催化剂中毒失活的难题。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傅强介绍,金属与氧化物界面形成的限域环境,对氧化物的结构和化学状态提供了约束作用,也能稳定配位不饱和金属活性中心。

从现象挖掘本质,研究团队提出了界面限域催化的概念。碳纳米管限域界面限域催化共同构成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中狭义限域和广义限域的两个方面。

(三)从概念到应用 敢为人先的底气来自坚守

近百年来,为了以煤为原料获得乙烯、丙烯、丁烯等低碳烯烃,国际上普遍采用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科学家发明的费托(FT)合成技术。该技术首先让煤气化形成合成气,在适当条件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再合成低碳烯烃或其他碳氢化合物。该过程需要通过水煤气变换过程制备大量氢气来调节所需要的氢碳比例,水耗高、能耗大,在获得氢气的同时放出二氧化碳,而且产物低碳烃选择性一直难以突破58%ASF理论极限。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时的讲话中指出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

包信和研究团队也一直在探索提高合成气制取烯烃转化效率、简化制取步骤的新方法。随着纳米限域及界面限域概念的形成和完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一氧化碳/氢气活化与碳碳键偶联的活性中心分开,让它们各司其职,实现催化过程中转化率和选择性的解耦。

沿着这条思路,科研团队将控制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两类催化活性中心分开,创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双功能催化剂体系。

实验结果令人十分振奋,没想到思路的转变,帮研究团队捅破了窗户纸,解决了一直困扰他们的问题。瓶颈突破之后,结果便水到渠成。20163月,《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同期刊发了以令人惊奇的选择性Surprised by Selectivity)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认为未来该过程在工业上将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活化偶联这两个本该一气呵成的过程分开。利用纳米界面限域概念稳定氧化物催化剂表面配位不饱和的氧缺陷活性中心,提高合成气中一氧化碳解离和加氢形成中间体的活性;再利用纳米孔道限域概念,调变中间体小分子在分子筛中偶联的选择性,从而对目标产物的选择性进行精准调控。

当从事FT合成研究20多年的德国一跨国公司资深研究人员了解到该研究后,稍显沮丧地说:这个点子为什么不是我们先想到的?包信和不无自豪地回答道:你们想到的点子已经很多了,也该轮到我们了。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于研究团队长期的坚守和中国日益提高的科技研究能力的支撑。

其实,早在2007年,研究团队就提出采用双功能耦合催化剂体系,探索合成气一步制烯烃的构想。长期以来,研究结果一直在不断优化和进步。直到积累了大量理论基础后,才发现活性中心间的距离对双功能耦合催化体系至关重要,距离的确能产生’”。潘秀莲说。

与追求催化效率数字提升不同,包信和老师非常注重现象背后的机理。他要求研究团队先搞清楚机理,对基础深入理解更有利于改进催化剂,提高催化效率。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焦峰说,经常晚上10点左右包信和老师还要找我探讨当天的实验情况,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35B38

回顾研究历程,傅强感慨,创新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之上,有传承才能有创新,先要有量的积累,再有质的跨越,最终实现从01的突破。这个过程中坚持非常重要。

实验室优异的催化效果也让研究团队动了产业化的心思。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所长张涛的推动下,包信和、潘秀莲领导的基础研究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带领的应用开发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很快完成了该成果的实验室验证。而后,大连化物所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了世界上首套基于该项创新成果的千吨级规模的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工业试验装置。于2019年完成单反应器试车,催化剂性能和反应过程的多项重要参数超过设计指标,总体性能优于实验室水平。于2020年成功完成工业全流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氧化物催化剂决定了一氧化碳/氢气的活化和中间体的种类,分子筛孔道大小、结构及其微环境决定了最终得到什么产物,通常来说大孔道里可以得到汽油等较大分子的产品,小孔道里可以得到乙烯等较小分子的产品。因此,通过调变氧化物和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匹配耦合,就有可能实现最终产品的调控,合成气制烯烃的体系也有望拓展到制芳烃、汽油等领域。

理论指导实践,未来,基于“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将有更多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届时将有望提高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利用效率。包信和说。

(四)从小成果到大催化 和谐团结的氛围起于学风


一流的成果源自一流的团队。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及其产业化尝试需要多个研究团队、上百位研究人员的团结协作,任何一环出现短板或松懈都无法达到今天的效果。包信和说,一直以来,研究团队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学风道德建设。

学术带头人或导师的办公室往往跟团队成员和学生在一起,以方便交流讨论。包信和尤其重视科研骨干的工作研讨,定期组织讨论已成常态。包信和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现在我们常常回忆起那些重要的讨论。韩秀文说。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邓德会是这些研讨会的常客,自2007年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便进入大连化物所进行硕博阶段的学习,师从包信和,从事催化相关研究。

每次有困惑我都去找包老师,他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邓德会说,这个团队有一条铁一样的纪律,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不正之风,任何人都不能跨越。

实验室也对研究课题提出严格要求。你做的工作要得到国内外科技界认可,一提到某项工作,大家就知道是你做的。在新生来所、导师报告、开题报告、骨干讨论会、年终总结大会上,包信和不断强调。

为了培养一流人才,包信和为年轻导师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条件,比如项目、经费、设备和学生等。包信和还会定期召集团队成员,讨论每个人的发展规划。这也造就了团队和谐、团结的氛围,培养出一批心无旁骛的技术宅。傅强、潘秀莲、邓德会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韩秀文对邓德会印象深刻,邓德会对研究一直很痴迷,几乎所有时间都扑在实验室,为此受了不少批评她解释,科研潜力大、有干劲的年轻科研人员是颗好苗子,但也担心他们步子太快而在科研上出现重大纰漏,因此对于这样的年轻人往往采用响鼓也需重锤敲的策略。

312BB

当时,往往包信和老师批评完我,韩秀文老师还要与我谈心。邓德会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教诲就是我成长的催化剂,每当跟当年的同学聊起来,大家都非常感激这个团队和老师们。

受到重锤敲打的邓德会成长迅速,博士毕业后留所继续做科研,并成立创新组、组建团队,从事贵金属替代的纳米催化剂相关研究。我自己带队伍后,也鼓励开讨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这些都深受包信和老师的影响邓德会说。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对科研论文署名、实验原始数据记录都有严格规定,并实行培训和检查并举。此外,还强调实验安全,组里设安全员,每周进行检查。

20多年来,该实验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25人、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后40余人,多人已成长为催化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如今,纳米限域催化已成为催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他引已经超过3万次,8篇代表性论文被引累计近4000次,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理论和实验研究团队跟随开展限域催化相关的系统研究,昔日的冷板凳越焐越热。

辽东半岛,黄海之畔,惊涛拍岸,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已经成为包信和科研团队全体成员的信念。(文/卜叶 图/谢震霖)


 

关闭